明朝秀才地位为什么很高?
明朝秀才地位为什么很高? 秀才在古代最早指的是选拔官吏的科目,后来用于统称读书人。到了明朝,秀才则被专门用来称呼府、州、县的学员。秀才并不是一个官职,但明朝的秀才却...
狄仁杰黜置使官职多大
《神探狄仁杰》这部剧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在这部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什么什么黜置使,代填巡狩,破了不少的大案子。在这部剧当中,狄仁杰代表的是皇帝,对巡视区域内的官员有升赏、处分的权利,甚至能“便宜行事”,先斩后奏。那么“黜置使”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有着怎样的权力呢?
“黜置使”正确的说法是“黜陟使”,是唐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吏治监察的代表。唐代的黜陟使制度,是一项监察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决定对官员升迁或贬黜的依据。
一、黜陟使的职责
“黜”的意思是贬黜、降低,“陟”是指提拔、升迁。黜陟使是对地方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对其任内政绩进行考察和上报,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让朝廷了解官员任内的工作成绩,可以根据工作成效进行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
据《新唐书》载,黜陟使的工作职责是“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既要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又要“巡察、安抚天下各州”,对全国各地地方统治加以安抚。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六道。贞观八年正月,唐太宗颁布《遣使巡行天下诏》,派遣十六位黜陟使到各道监察官吏的政绩。李世民要求他们“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州”,表扬奖励孝子节妇、赈济鳏夫寡妇、推荐有才之人。
黜陟使最开始是个临时职务,后来朝着“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唐朝州府数量众多,地方官吏更是多如牛毛,如果不胜任者在任上胡作非为,会影响中央政府的统治。唐代皇帝们知道“傥有政失其宜,即万人受弊”,所以黜陟使要观察当地民生情况、查察地方官吏断案的档案、检查官吏的日常开支是否超过标准,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从当地的户口增减、垦田赢缩、赋役的薄厚、囚犯的多少、奸盗的有无、选举的众寡等八个方面来看吏治廉洁情况;弄清当年庄稼的收成,摸清楚当地百姓收入作为收取赋税的依据;考察官员在救疾、赈灾等方面的作为;几乎是从全方位考察、监督地方官吏,所以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起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有唐一代,黜陟使名称虽有改动,比如称过巡察使、采访处置使等,但职能都没有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由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地方上的观察使多由藩镇节度使兼任,负责所管辖地区的政务和行政监察。中央派出的黜陟使和藩镇节度使兼任的观察使对地方的监察是并列的,直到唐德宗之后,统一为观察使,由观察使行使行政监察职能。
二、黜陟使的任务
唐朝廷对黜陟使的选任,一般在朝廷担任五品以上的官员,能做到“抗词直笔,不惮权豪,仁恕为怀”的,才能担任黜陟使。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很注重任用黜陟使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开元二十年(733),玄宗颁布《遣使黜陟诸道敕》,规定了黜陟使监察官吏的标准,规定黜陟使可以对“贪冒赃私,及犯名教,或衰老疾病,或无政理者”立即停职并上报;那些“为政尤异者”,则大力表彰和宣传。
中央政府根据黜陟使上报情况考察之后对官吏进行奖惩,六品已下的官吏不必廷议,按照黜陟使的上报执行。五品以上的,中央政府再专门派人再次考察。黜陟使如果徇私舞弊,不仅要根据法令定罪,还会被通报天下,以示警诫。可见黜陟使对自己对官吏的考察情况和举荐行为也要承担其后果,如果考察到其所举荐的官吏政绩不属实,那么黜陟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黜陟使的作用
黜陟使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官吏的考察,将其吏治情况上奏,使上级主管人事任命的官吏能知道州县地方官吏的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这个制度促进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对官吏的监督、政绩的取得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宗神龙年间,黜陟使路敬潜发现青州刺史尹思贞劝课农桑,治理有方,便上表推荐,尹思贞后来果然成为中宗时的名臣。开元年间,元德秀治理有方,黜陟使上奏政绩,元德秀也因此升官。
武则天时期,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当时狄仁杰被人诬告,阎立本了解真相后,认为狄仁杰是清白的,并且是一名杰出的人才,向则天推荐,并授命仁杰任并州都督法曹,后来狄仁杰也成为大唐名相。所以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中,狄仁杰对阎立本充满了感激之情,将他称作老师。
狄仁杰自己也曾担任过陇右道黜陟使。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盖嘉运依托权势,行为非法,并且想将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狄仁杰不畏权势,上奏弹劾,盖嘉运被降职为太守。狄仁杰在这方面很好的继承了老师阎立本的衣钵。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各种赋税名目繁杂,这时的黜陟使按照人丁、财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税额,并负责检查税法的实施情况,对唐朝的财政起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黜陟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对地方上优秀人才进行选拔、能代表中央安抚百姓,都些都有利于唐代地方的稳定和统治,所以黜陟使制度是唐代一种成功的制度。
明朝秀才地位为什么很高? 秀才在古代最早指的是选拔官吏的科目,后来用于统称读书人。到了明朝,秀才则被专门用来称呼府、州、县的学员。秀才并不是一个官职,但明朝的秀才却...
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 海瑞和张居正,一位是明朝著名清官,他写的《治安疏》被张居正评为天下第一疏。张居正则是在万历时期担任内阁首辅,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改革家。...
夏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我国正史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个王朝就是夏王朝了,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时间。对天下百姓有着巨大贡献的大禹获得了部落首领的位置。...
曹操为何没有霸占刘备的甘夫人? 很多人都会觉得,曹操有一个“嗜好”,就是霸占别人的妻子,曹操的妻妾当中,有不少人原本都是人妻,但是后来都被曹操霸占。曹操收的人妻虽然...
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老百姓真的衣食无忧吗? 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的商人马可波罗到达了中国,并且在中国停留了很长一段的时间。回到意大利之后,马可波罗便...
孝庄是太后,她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吗 对于历史上孝庄与多尔衮,一个身为太后,另一个是皇叔,先皇的弟弟新皇的叔父,这两个人之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些流言,认为在皇太极死后,孝庄...
为何郑和郑成功被赐国姓后,不姓朱却姓郑? “赐国姓”一般都是古代皇帝给立了大功的臣子的一种规格非常高的封赏,古代以姓氏划分家族,同一个姓的人天生就多了几分亲近,然而臣...
为何李世民和杨广都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不除掉,后世必成大患”这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的一句话。之所以这么绝对,还是因为高句丽确实欠揍。能让隋唐两朝四位皇帝都忍不住出...
宛城之战曹昂和典韦战死,为何曹丕却没事? 我们知道,宛城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损失,他最中意也是最好的继承人曹昂战死,也是因此他的夫人,也就是将曹昂抚养长大...
明朝实施海禁的原因 什么时候废除的 说到明朝实施海禁这个事情,就是在当时朱元璋对于这个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对于这个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完全可以自供...
馆陶公主为什么不愿意和陈午合葬,而是同情夫董偃合葬于霸陵? 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朝第一位长公主,其地位和各个诸侯王相同。馆陶公主是汉景帝姐姐,汉景帝继位后就将刘嫖封为长公...
清朝为什么有妃子25岁后不能侍寝的规矩? 25岁这个年纪,放到现代自然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时候,更何况很多人就算是到了五六十岁,只要心态很年轻,年龄根本就不是太大的事,依旧...
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宋朝时期的重文轻武,那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从宋太祖赵匡胤就开始,对待文官与对待武官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文官占据绝对优势,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宋朝很...
葭萌关之战张飞战马超谁更胜一筹 假如换做黄忠战局会如何 《三国演义》中,马超第一次出场时只有17岁,却能连斩王方、李蒙,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后来马超父亲被曹操诱杀,...
高粱河之战宋军为什么会输? 高粱河之战是辽宋战争之间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虽然宋军占有兵力上的优势,但还是痛失好局让辽军取得了胜利,也就此改变了辽宋战争的局势。宋太宗...
慈禧每天花多少钱?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慈禧每日的开销究竟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奢侈。慈禧是一位极度迷恋权利的人,她的行为甚至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是京城权势最大的人物。慈...
明朝万历皇帝为在21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陵寝的位置了? 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刚刚年满21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放下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专门来到了大明王朝皇帝的陵寝集合地天...
唐朝状元为何得不到重视? 现代高考各省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省状元,而状元也是古代科举最高的荣誉和头衔。不过古人要是考取了状元,今后的各种待遇可是高考状元不能相比的。状...
如果满清只在东北建国不入关,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都知道,当年满清入关后才最终导致了如今中国的格局,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满清坚持不入关,那么满清很有可...
历史上朱祁钰朱祁镇关系如何?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兄弟,在历史上可以说也是不多见的了,朱祁镇执意要去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俘虏,朱祁钰因此获得了皇位,但是没多久朱祁镇就...
和珅位高权重为何还要贪污?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贪官,很多人不解,以和珅当时在朝中的地位,要权势有权势,衣食更是无忧,为什么他还要大贪特贪呢?其实和珅早年刚入仕...
吕后真的和审食其有什么关系吗?刘邦有没有被戴绿帽? 很多人都对吕雉和审食其之间有不可告人的关系的传言深信不疑,认为,当初刘邦外出,家里无人照看,当时还不是吕后的吕雉,...
“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行省? 在我国历史上的一级行政区,汉代的时候称之为州,就比如说什么徐州、荆州、幽州等等;到了唐代之后就被称之为道,就比如说内道...
如何评价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一直属于唐朝争议比较大的一位皇帝,历史上对于李治的评价也比较两极化,因为就是在李治时期才造成了后来武则天称帝的结果。这种连自己皇后都...